机械-中国印企如何困境求解(二)

综上所述,印刷企业发展到1定阶段后,在制定市场战略时,应根据企业本身的发展状态和社会背景,加强规范化管理,寻觅新的增长点,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。在当前的阶段,中国大多数印刷企业产品战略比较适合组合战略,企业可能在某个时期只做某种印刷,但不可能永久如此,要吃着碗里,看着锅里,想着仓里,否则会失去很多机会。2. 科学化的公司结构很多管理人员认为印刷是个特殊的行业,管理难度非常大。事实上,印刷行业的管理比高端IT制造、机械设备制造等要简单很多,问题是印刷企业没有侧重从结构角度治理。中国企业做事时总是匆匆忙忙,这是由中国人的思维决定的。管理学上的基本公式PDCA,即PLAN(计划)、DO(实行)、CHECK(检查)、AMEND(修改),我们在实际利用时用的是最简单的手段DO,且做事之前没有详细的计划,以后也没有检查、修改等。好好做事情就是要有足够的计划。而多数中国企业历来不做计划,这是管理结构上的问题。只有实行,实行后没有反馈,没有总结,比如说某人不行,但没有反馈手段、数据证明他不行,如果确切不行,又是否是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培训、降级或调职等违章厂房能强拆吗,而不单单是抱怨。1样,客户或市场对我们有什么意见,也要有相应的反馈表司法强拆后该怎么办,使全部系统保持平衡。企业只有不断改进,才能螺旋式上升,才有可能进入到1个新的地步。如前所述,中国企业的管理以人为中心。背背了制度,可能没人管,但背背了总经理讲的话,则可能降薪。企业的结构决定了企业有1套文化,也有1套潜文化。如销售经理对销售人员说要诚实,客户打电话找他,他要销售人员告知客户自己去了飞机场,这就是潜文化,叫他人诚实的同时自己在说谎,实际上就是在塑造企业的潜文化。世界上所有人都服务于他人,同时也被他人服务着,如果企业是矩阵式结构,这类结构便决定了我们在服务他人的同时,他人也在服务着我们,对你的考评将来自于你周围享受你的服务和劳动成果的其他人。若考评方式不是从这个角度动身,比如对工人的考评只是车间主任,则工人只会听车间主任的话,而不会听其他人的话,这是由结构决定的。中国人常说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,但从中国的行政管理体系和企业的结构治理体系看,中国人过分地强调管理是艺术,而没有太多强调管理是科学。其实从结构层面来说,管理是科学,其中有很多公式、基本理论和手段来保证管理顺畅地实行。3. 产品研发和技术进步没有强大的设计部门,意味着没有灵魂,企业做得再大,也只是纯洁提供印刷的单向服务,而不是全面服务,因此,若有机会,印刷企业1定要朝着这方面发展。另外,工艺研发、流程改进、物流研发等也1样重要,这才是企业真实的创新。研发和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是重视基础标准化和信息化。操作、工序、色彩管理和车间环境等基础的标准化是我们这1代人要做的事情,并将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。信息化对基础信息要求特别严格,比如印刷企业大多配有电脑,但很多只是将电脑当作电子纸,所做的电子表格缺少信息化功能,对基础数据的录入也不够标准化。众所周知,标准是IT行业的生命,从摩托罗拉模拟时期到诺基亚的GSM时期,下1个多是高通,这些企业其实不光是生产型公司,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1套标准,这套标准迫使其他企业随着他们在后面跑。1样,标准对印刷企业也是极其重要的,如果没有基础标准化和信息化,很难实现流程自动化。4. IT和物流技术的全面利用中国印刷企业作为服务制造业,和其他行业1样,应当全面利用IT手段,包括ERP,CRM等,同时重视物流系统建设也很重要,由于现在这个时期已不是光靠理念的时期,手段将起决定性作用。5. 学习型企业印刷要真正从传统落后的行业变成现代化的服务行业,除德鲁巴展会提供的先进技术外,更重要的是致力于人才培养,提高行业从业者的学习能力,大面积地培养高端人才,为此,企业需具有以下条件:(1)建立基础培训体系和反馈测试制度。每位员工每天要坚持学习,从制度上保证每人有学习的意愿,同时要有反馈制度,如通过测试、绩效考核等保证学习的效果,并把结果与绩效挂钩。(2)绝大多数员工有开放和学习的心态。(3)有1批人善于学习,学有所专,并能影响、带动其他人不断进步。将学习进行到底,企业就不会倒,就会在市场上占有1席之地,并始终居于行业领先地位。1个真正好的、有竞争力的企业,应具有这样3个特点:不依赖于某1个人、不依赖于某1个市场、不依赖于某1项技术。信息来源:印刷技术